-
2018-05-05
-
2018-04-10
-
2018-04-10
-
2018-04-08
-
2018-03-30
更新时间:2015-08-21浏览:次评论: 条
2018-05-05
2018-04-10
2018-04-10
2018-04-08
2018-03-30
徐小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湖北 武汉 430065
摘要:中德职业教育制度及其特色的形成不仅是其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亦是其社会文化的产物。独具特色的德意志民族文化和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各自对本国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鲜明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来挖掘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深层原因,以期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某种文化上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化,影响,中德
职业教育是一种把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的特殊教育形式。它的产生、发展及表现形式不仅受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还会受到各国特有文化的影响。德国的职业教育举世闻名,特别是“双元制”模式独具特色,显著特点就是企业在职前教育中拥有核心地位、职业培训方式具有实用化倾向,同时注重受职业教育的人自身的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尽管也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从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弊端,特别是社会上还存在严重鄙薄职业教育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中德职业教育制度及特色形成除了受政治经济的影响,还与两国特有的文化有着直接联系。
一 文化与教育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很难给文化下一个严格准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专家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学术背景从不同的视角给“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在《辞海》中,“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本文拟采用张岱年、程宜山(1990:3-4)两位先生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中对文化所作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的辩证统一。”文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等。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一是思维方式。第二层是实物,即表现文化的实物,它既包括像哲学家的著作、文艺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一类的‘物’,即人工改造过的物质。第三层是制度、风俗,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
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方面教育自身就是文化活动,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教育具有传递文化的功能。教育的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己任;文化则通过教育得以传承和创新,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文化是教育之根。(麻艳香 2010;张英杰,徐涵 2007)。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对职业教育进行文化学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机制。
二 文化对中德职业教育的影响
从张岱年、程宜山(1990)两位先生对“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的划分中,不难看出,思想意识最集中地体现文化。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又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一是思维方式。本文主要从思维意识的这两个层面来探讨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层面
思维方式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刘长林(1990)将思维方式定义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其深层结构表现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包含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各国或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其教育思想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富有理性、善于思辨的民族。思辨性是其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崇尚理性思辨的传统使得德国人在对待任何一门学科时都采取一种理性分析的态度,试图将其条理化、科学化。这种思辨的传统对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文化教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康德是第一个把教育置于科学的地位加以理性考察的哲学家,他认为教育研究首先应借助理性认识的力量来形成某些固定的教育原理,然后再把这些原理放到实验学校中去进行实验,这样可以产生具体的教育方法及检验原理的合理性和效果。康德也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科学”。可以说,自然科学的发展对19世纪中叶以后的德国所产生的冲击波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本身的范围,运用自然科学的思考方式和科学实验方法来讨论教育问题,成为19世纪初20世纪末德国教育研究的主流。德意志民族文化中思辨传统及对科学的理解方式,就是导致职业教育中理性化、实用化最深层的原因(徐朔 2007)。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恪守独特的传统形式,固守极富个性化的文化本位,坚持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具有重整体、求和谐、折中、矛盾的显著特点,倾向用模糊的整体性思维和感性的体悟,去追求和获得一种非纯思辨所能得到的领悟,在理论探索中缺乏一种严格的逻辑推理过程。总而言之,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强调对立的统一;重视形象思维,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会贯通;偏向综合疏于分析;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这种思维方式导致我国传统教育中偏重人伦与社会方面的教育,而忽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
与德国教育重科学、偏实证的特点相比,我国传统教育奉行“文以载道”,教学内容极少涉及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最多按照“技进于道”的文化观念,教育学生从自然现象与规律中悟出人生道理。在个体发展方面,我国传统文化重群体性、共性的发展,不注重个性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既不重视实际观测,又不鼓励精密分析的思维特点,使我国教育在建立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方面十分不足(刘娜 2003;路宝利 2011)。
(二)价值取向层面
价值取向代表了一个民族、一组人群或一个人在评价事物价值高低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特定的心理倾向,是一个民族主流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教育通过文化来实现,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同特定的国家性质相互作用,构成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使各个国家由于不同民族精神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徐朔 2007;杨旭辉 2013)。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德意志民族价值观一直主导者其发展。我们从以下方面来分析民族价值观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职业神圣、平等的职业观
德国人普遍认为某种职业资格不仅是生存的基础,而且是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在普通德国人的内心深处,职业被当成了人生信条和目的本身。德国民众的职业观念,最核心的是两个方面:职业神圣和职业平等。
德国民众对职业的虔敬,首先具有深厚的宗教基础。基督教徒认为,信仰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都是上帝创造的,因而都是不可违背的。这为民众服从找到了一个神圣的宗教理由,夯实了秩序至上的心理基础。秩序感迁移到职业世界中,逐渐形成了人们的职业平等感。德国民众普遍认为,等级之间和阶层之间存在差异是必然和合理的。各种职业对社会秩序的贡献虽然有差别,但性质与地位却无尊卑之分。对差异的合理化解释和对秩序的习惯性尊重使德国民众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怀有深厚的感情,不会轻易更换工作。
除了宗教思想的影响之外,德国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对德国民众职业观的形成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从以康德为代表的启蒙教育思想家提出的“普通劳动思想”,经以威廉·洪堡为代表提出的“教育理想主义思想”,到19世纪后期以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为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提出的“劳作教育思想”,各个阶段的思想家们在其教育理论中都提出了一些对职业教育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念,他们认为人应该过一种勤劳的、有益的和有德性的生活,而包括一切生活领域和一切社会阶层在内的劳动教育都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做为人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以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求幸福。特别是以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劳作教育思想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职业训练是人的教育的先决条件,主张消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对立。合适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种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们的职业平等感。注重个性自由和个人独立性的发展,尊重个人的职业选择。
2、注重科学、务本求实
德国民族长于理性思辨的思维方式使德国人在教育中注重科学,务本求实。前面已经提到过,以康德为主要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把理性当作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推崇理性和科学,主张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要把教育置于“科学”的认识氛围中加以理性的考察,验证教育原理的合理性和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科学性。这种务实求证的自然科学观念和方法后来经过以梅伊曼、拉伊等人为代表的实验教育思想、文化教育学派得以延续,对德国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德国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信奉自由,务本求实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在之后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发展中,无论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的专业设置,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目标,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开发,还是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过程,以职业资格为基础的行业举办的职业资格考试,都体现了科学、务实、实证的德国民族精神的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信奉“学而优则仕”,认为读书做官才是正道,而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即使成功了,社会地位也很低。这种重功名的观念导致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历来没有培养劳动者的观念。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文化传统支配下,现代家长们对技术谋生不屑一顾,致使我国教育领域较长时期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鄙视职业技术教育的状况。一些家长和学生不能很好处理就业、升学的关系,一心只想挤进高等学府。可见,传统文化对职业技术教育所产生的“软约束”之强。这种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偏颇,是我国现代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的深层原因。
三 结语
如果说,过去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迟缓,是由于经济发展滞后造成的,那么到了经济高速发展,急需职业技术人才的今天,职业教育的缓慢发展不能不说受到了中国传统“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缺乏科学精神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要发展中国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从形式上借鉴他国,而且还要重建中国的职业教育文化内涵,增补技术的文化基因。而如何逐渐转变观念,消除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通过思维方式的转变,逐渐摒弃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才能形成职业平等、科学务实的价值观,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2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78
3 刘娜.中国儒家教育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机械职业教育,2003(3)
4路宝利.春秋战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5 马璇.中国人色思维方式及其现代化转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7)
6 麻艳香.文化是教育之根 -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4)
7 潘慧娟,周险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实用化倾向的文化分析 - 兼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4(3)
8 徐朔.职业教育的文化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07(13)
9杨旭辉.德国职业教育的文化底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
10周汉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土化思考[J].成人教育,2014(1)
11 张英杰,徐涵.从文化视角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J].职教论坛,2007(8)
12 张燕.德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文化与职业教育的发展[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9(9)
13 张燕.中德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3)
14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4,4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从时文阅读中受益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国际交流和全球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85次 评论:条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培养英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在英语学习中,语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语感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感知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184次 评论:条
突破传统英语学习,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 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往往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而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129次 评论:条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让英语学习更高效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如何高效地学习英语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奇速英语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198次 评论:条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英语学习的全新革命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以其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和全球时文资源的整合,引领了英语学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91次 评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