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协同教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更新时间:2018-03-21浏览:评论: 条

  刘丹丹1 田俊美2

  (1,2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太原,030006)

  关键字:父母协同教养;青少年;问题行为

  近年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透露的数据还显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增加等社会因素,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心理和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吸烟、吸毒、酗酒、少女怀孕等现象的发生率也呈上升势头。 家庭作为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第一场所,在影响青少年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家庭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动机、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还取决于双方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相互协作和配合,尤其是随着母亲越来越多的进入劳动力市场,父亲的角色开始发生了转变,父亲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教养投入越来越多。

  问题行为是指当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顺利适应多变的环境时,青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发生的生理上或者精神上的困扰,这种困扰即问题行为[1]。青少年时期是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高危期。在我国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具有普遍性,并且呈现出迅速上涨的趋势。其主要类型有说慌、逃学、偷窃、攻击、焦虑、恐惧、抑郁、强迫人际交往困难、多动障碍、品行障碍等。

  在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发生的诸多因素中,家庭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尽管很多理论和研究都认为,当个体进入青少年阶段之后其重心就开始从家庭和父母转向同伴,但众多研究都发现家庭依然对青少年有着深远的影响。张文新认为,在所有影响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在家庭治疗领域众多杰出的先驱人物、学者以及著名的育儿专家均发现,当父母采用一致的教养方式,即父母结合为一个团体或联盟时,他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养分,在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一致性的教养孩子,那么孩子更可能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奋斗和发展的更好。因此,研究父母协同教养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

  协同教养是指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所有承担教养责任的成人相互协作的共同活动[2],是家庭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协同教养本质上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以往许多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手段,其研究指标比较多样。Feinberg提出的协同教养生态模型认为协同教养具有四个主要的部分,分别是儿童教养问题上的一致性、劳务分工、支持或破坏以及家庭互动的共同管理。McHale从家庭互动的显性情境和隐性情境两种情况出发,将协同教养分为团结、一致、冲突和贬低四个维度。Margolin等人通过因素分析将协同教养划分为合作、 冲突和三角关系。最初,对协同教养的研究是从对离婚家庭的父母教养行为开始的,这些研究以离婚的父母为研究对象,认为尽管父母已经解除了婚姻关系,但是对孩子的教养职责仍然是继续存在的,协同教养关系是其为人父母得以继续联系的基础,对协同教养的研究逐步发展到关注正常家庭、扩展家庭以及不同文化和种族家庭,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研究指出,协同教养更能有力的预测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发展结果[3]。研究发现积极的、支持性的协同教养与儿童的社会能力、亲社会行为、学业能力有关,并有助于减少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 而非支持的、冲突的协同教养与儿童的焦虑、问题行为[、压抑行为有关,不利于学龄前儿童在学业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准备完整家庭中的协同教养冲突对儿童适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一般的婚姻冲突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协同教养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行为冲突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两年内的危险行为的变化。研究发现竞争性协同教养是儿童不良发展结果(尤其是外化行为问题)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素。竞争性协同教养是指父母一方试图通过削弱另一方的权威,或者尽量成为最好的父母,从而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在孩子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另外,家庭中的争执,负性情绪以及低水平的合作协同教养与儿童外化行为问题有关。具体来说,由于年幼儿童持续经历过中等程度的父母冲突会导致相当大的压力和情绪管理失调,协同教养问题可能会预测儿童的内化问题包括ADHD和ODD行为,较低的协同教养预测儿童的注意力问题。

  家庭系统理论强调家庭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反应父母关系的父母子系统,会对反应亲子关系的亲子子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实现子系统之间的情绪、情感和行为的迁移。Katz等研究者指出协同教养在婚姻关系与儿童心理适应之间起中介或调节作用。如:学前期的父母,其敌意的协同教养在婚姻暴力和儿童焦虑、抑郁中起中介作用。积极的协同教养关系可以缓解婚姻冲突对男孩所造成的负性情绪但对女孩所起的作用并没有那么明显。采用早期青少年的非裔美国的母亲为被试,发现,被试与其协同教养者(如:祖母)之间低水平的协同教养冲突可以缓解街区暴力行为给女孩所带来的消极情感体验。足够的证据表明,父母协同教养的质量越高,其问题行为就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高。

  家庭是促进儿童发育、发展的重要场所。邓小平曾经说过一段话:“家庭的确是个好东西,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生息繁衍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生产、生活、教育、消费的基本单位,是人类感情的最终依托。而父母身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是双向的,在沟通中,双方逐渐了解彼此的内心,而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也是寻求同一性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心理的发展是非常动荡、不稳定的,问题行为也很容易发生,需要家长冷静的做出处理,父亲、母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青少年教育中,父母协同教养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双方都积极参与青少年的教育,有助于营造压力水平更低的家庭环境,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与青少年的亲子互动和交流,使青少年习得健康的行为模式,减少焦虑、抑郁情绪,培养更好的心理和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邓世英, 刘视湘, 郑日昌. 西方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及其研究综述[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7(2):50-54.

  [2] 刘畅, 伍新春, 邹盛奇. 父母婚姻满意度及其相似性对协同教养的影响:基于成对数据的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1):49-55.

  [3] 宋晓琴. 初中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及综合干预措施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作者信息:

  刘丹丹 女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庄上镇 1992.10.10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硕士研究生

  田俊美 女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东观镇 1993.10.05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