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儿童性教育在家庭场域中的缺位

更新时间:2017-12-19浏览:评论: 条

  (吉利,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硕士生,江苏南京 210097)

  关键词:儿童,性教育,家庭,缺位

  近年来,儿童性侵事件及儿童遭遇猥亵的案例频频爆出。一方面,我们庆幸在法律的保护下涉事嫌犯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儿童的正当权益得以维护。另一方面,值得深思的是,在所爆出的相关恶性事件中,很多儿童的表现呈不以为然,无任何反抗之态。这意味着,其实对很多儿童来说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正在被“侵犯”。对性侵及猥亵行为的无意识,背后暗含的问题正是儿童性教育的极度匮乏。而家庭作为儿童生活的亲密场所,存在着性教育缺位的问题。

  一、家庭场域中的“性教育”

  关于“性”的话题,在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习俗中,常常被默认为是“禁忌话题”,人们素有“谈性色变”的举动,很多家庭对此类话题存有一定的保守性及敏感性。

  第一,“性问题”在家庭场域中刻意规避。一个流传了好几代人现在依旧在流传的问题是儿童在幼儿期及童年期的“灵魂”考问:“爸爸妈妈,我从哪里来呢”?家长每每遭遇此问题,都会脸色泛红,面带娇羞,然后给出一个“神回复”:“你是从垃圾堆捡来的”。抑或给出一个神幻色彩回答是:“你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像孙悟空一样”。这些回答多年来在各个家庭中“屡试不爽”。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从哪里来”这个文题开始开始出现了新的回答:“孩子,你是充话费送的”。事实上,对“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回答来看,表面上像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一个简单玩笑,但背后暗含的问题其实是家长对儿童性知识的误导及有意规避,使孩子性教育启蒙无限期推延,以致其始终处于“性懵懂”状态。更为不恰当的做法是:家长为了避免尴尬,直接命令或是警告孩子,以后不准再问类似的问题。强制性的命令作用于好奇心浓厚的孩子,反而会刺激他们另觅他径去寻求解答。

  第二,“性好奇”在家庭场域中遭遇打压。电视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电子媒介,也是儿童接收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因电视节目质量的“参差不齐”,许多家长为了保证孩子能够接受积极健康的信息,对孩子看电视的习惯进行了严格限制。如:不能看恋爱主题的爱情故事片。当孩子观看的电视画面中有男女接吻的场景时,家长便勒令其换台,更有甚者,直接予以严词批评。其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再到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对电子媒介驾轻就熟的儿童们,早已掌握了从互联网中对自我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法。而网络能所提供的信息,已不仅仅停留于文字形式,图片、视频等更是一应俱全。在形形色色的信息轰炸面前,儿童在求知欲的唆使下常常会进行“递进式”搜索。整个行为过程有时会被家长碰巧遇到,有时则因行动的“机密性差”而被家长察觉,但结果总是以家长不问究竟的斥责与痛打结束。

  第三,“性用语”在家庭场域中难以察觉。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整个社会可谓说进入到了“后喻文化时代”,即长辈反而要向晚辈学习的时代。对于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而言,更是突出了这一点。网络用语一般为了提高流行度或是博人眼球,不仅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同时,其中也不乏以生殖器官做隐喻的“污言秽语”。比如:“别人笑我太淫荡,我笑他人不开放”、“世界欠我一个大象”、“菊部有阵雨”等,这些“金句”在中小学生中广为流传。家长对此总是难以察觉,更不能给予一定重视。一方面原因在于这些词汇通常在“同伴群体”中使用频繁,在家长面前难以形成“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家长根本不解其中之义。诸如此类的“金句”,也常出现在中小学生的文具用品、抑或是贴纸玩具上。但因家长们难以会其“深意”,遂“逃之夭夭”,也就更谈不上教育层面的积极引导了。

  二、家庭“性教育”缺位的后果

  性教育开展在家庭场域中遭遇种种窘境,导致儿童性教育缺,其造成的后果也是值得深思的。家庭性教育缺位对儿童生理健康、心理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终,将间接影响到儿童未来的婚恋观。

  第一,难以辨别“亲昵”与“猥亵”行为

  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为了相互表达爱意,亲吻、拥抱等亲昵行为在所难免。同时,家庭作为私人领域,儿童在家庭中不需要刻意在意自己的衣着是否得体,不需要忌讳身体是否裸露等。再者,在家庭中,家长经常会给孩子“脱光光”洗澡、换衣服等。这些只发生在家庭这一私人领域中的行为,对于认知能力尚不成熟的儿童来说,他们并不能有效认识到这些行为发生的合理性场所。如果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未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性教育,区别亲人之间正常的关爱行为及陌生人施与的猥亵或性侵行为,儿童将难以对自身身体形成客观认知,并且会放松对自身身体的保护意识。比如男女生在胸部及私处的区别。这也意味着被衣服遮挡的部分一是不能随意暴露在外面,二是不能被除父母外的陌生人所触碰。父母对儿童性别特征的及时教育引导,将使儿童不会主动做出侵犯自身身体的举动。比如:在陌生人的引诱下主动脱衣服。或是在和小朋友的玩耍中,主动暴露自己的私处等。

  第二,无法迅速适应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父母是儿童成长期的亲密伙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生理及身体变化,如果父母不加及时教育引导,必然使儿童不能够认识到青春期出现的生理变化属于正常现象。继而在青春期来临时,在心里上产生一定的负担。比如,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女生胸部开始隆起,但因发育期不同,有的发育较早,有的则较晚。对自身出现的身体变化,有的女生会感到害羞,一时难以接受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因此,常常以驼背来掩盖自己胸部发育的事实。对于青春期产生的种种生理变化,若引导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剧学生对自身身体的讨厌感,也会导致其对身体出现的第二性征进行不恰当的排斥。而过长的适应期,加之中学阶段学习压力比较大,不管是对学生的健康发育还是学业进步,都将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第三,影响儿童的恋爱体验及婚恋爱观

  恋爱与性教育可谓相形见绌。良好的性教育对儿童形成正确的恋爱观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性话题在家庭中往往被默认为是“禁忌”话题,而恋爱也被家长视为不应该发生在未成年人中的事情。这种观念直接导致儿童及青少年在潜意识中认为恋爱是不正常的行为。当儿童及青少年有了喜欢或是爱慕的对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克制,不能正视对他人的喜欢,或是被他人喜欢的事实。其次,事实证明,男女之间互生爱慕之情是无法避免的,也是难以克制的。对两性知识没有健全的认知,就无法坦然面对男生女生在面临因“动情”而产生的生理变化,难免会出现困惑甚至焦虑。再者,家长对儿童性教育的规避以及性好奇的打压,使儿童对两性生活知识的匮乏,导致很多过早确立恋爱关系的学生,在两性关系中彼此不懂得尊重对方,也不懂得自爱,引发种种健康问题。抑或是在我国出现了这样一种窘像。成年阶段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大学生在性关系中依旧不会保护自己,意外怀孕及人流等现象屡屡出现。不仅影响身心健康,对男生女生的恋爱观及婚姻观都是非常消极的负面阴影。

  三、家庭“性教育”有效开展的对策

  首先,家长需破除心中性教育的障碍。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在儿童成长的每一阶段里,都有父母陪伴和教育的影子。父母应当意识到性教育是儿童正当教育中的一部分,并不属于“不正经”或是“污秽”之类的内容。当儿童问及与此相关的问题时,应当把握教育契机,对儿童加以引导。在讲解性知识的同时,也要兼顾到情感态度的传达。以一种客观的、坦然的姿态予以呈现,切勿给儿童留下一种“不正经,不可谈,不要问”的印象。家庭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私人空间。谈论性教育的相关话题不会引起大范围的关注,比较容易打破成年人固有的心理障碍,使谈话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避免了“教育者”(父母)与“受教育者”(孩子)双方的尴尬,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采用绘本及视频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儿童进行性教育启蒙。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关于儿童性教育的读物或者绘本等,家长可以以睡前故事等形式对儿童进行专门的性教育启蒙。绘本主要以图画为主,图画相比文字而言,不仅能够提升儿童的阅读兴趣,也更加易于儿童理解。比如《小鸡鸡的故事》以及《乳房的故事》等。认识身体、了解身体是保护身体的第一步。另外,随着社会近期以来儿童性侵及遭遇猥亵事件的频繁发生,互联网上也出现了许多防止儿童性侵的“小贴士”或者宣传视频,家长可以和儿童一起观看视频,或者是将视频内容讲解给孩子。通过直接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提高防范与警惕意识。

  最后,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性教育的开展。继2008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之后,2011年,国务院又发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把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相关举措已经在悄然进行。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编写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可以算作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学校性教育的开展,在家长的配合下势必会进展的更加顺利。

  性教育现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家庭应当充分正视其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抓住教育契机,有效发挥性教育功能。

  作者简介:

  吉利,女,1993年5月生,汉族,山西晋城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硕士生 研究方向为德育学原理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