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高等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内化途径研究

更新时间:2017-11-02浏览:评论: 条

  周长明,孙慧卿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关键词:工匠精神 大学生 内化途径

  “十三五”时期,我国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任务,也是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重要历史时期。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明确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行绿色制造等战略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提出大力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能。而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要素,大学生则是高素质人才的主体。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为更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迫切需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来支撑。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充分发挥广大大学生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沉淀在产品价值最深处,是工匠在产品制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行为和精神特质的总成。早已超越物质本身,更多的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崇高追求。在西方工程文化研究视域中,工匠精神源起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手工业者精益求精的技艺经验。中世纪时期,劳动被认为是面向上帝满怀虔诚与敬畏之心的自我拯救,从而发展出对技艺专注、对产品负责、对职业忠诚的职业伦理。在当代西方国家,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塑造和核心价值的建立,工匠精神体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善始善终、坚韧不拔、一丝不苟和对卓越与完美的崇高追求。

  我国从古至今从不缺乏工匠精神。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经济以农业与手工业为主,工匠阶层一直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工匠精神早在《诗经》中就能追溯其踪迹,在《论语》、《庄子》、《尚书》中,均有生动的描述,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自宋代后,“学而优则仕”的选拔机制限制了工匠向社会上层的流动,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抑制。建国后,在“工程立国”的建设方针指引下,传统的工匠精神被再次唤醒。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逐渐开始发展,西方多元价值观的涌入使得传统的中国工匠精神衰落。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提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第一次写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推进,使得高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并呼吁——人才培养必须蕴含工匠精神的教育。

  二、我国大学生工匠精神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以转型升级和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阶段,经济新常态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一系列新影响,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由高校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从发展定位来看,全社会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校在全新创新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过分侧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就业情况,忽略了大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目前,已有不少高校认识到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做起,但是如何做、做什么却很少涉及,更多的高校仍沿用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即使有少数高校试图将工匠精神教育与思想教育进行融合,但却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学手段、方法也较为单一和落后,难以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不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战略进程中当代社会及各行业对未来人才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需求。在国内高校的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多侧重于专业教育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关注的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中华传统工匠精神教育对培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的价值观塑造、职业素质培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迫切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工程行业(企业)的现实情况以及“中国制造2025”发展预期,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进行合理定位,以期为国内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方向。

  三、大学生工匠精神内化途径研究

  立足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尊重人才培养规律,考量涵育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互动关系;发展、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探寻中华传统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教育融合的实践途径,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工匠精神外化于形、内化于心需要紧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强化大学生实践教育

  “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职业精神,这就意味其培育离不开实践教育。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单靠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国外优秀大学均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教育,如德国的学徒制。德国高品质制造背后的秘密其实是“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企业里称其为“学徒制”。通过开展学徒制教育,强化“工学结合”,培养更多技术娴熟的学徒,帮助公司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强大竞争力。德国政府和企业承担学徒制产生的相关费用,学校和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我国高校普遍比较注重课堂教学,对于实践教育,往往将之安排为学生假期自主性活动,缺乏统一的要求和管理,实践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取得预期效果。高等院校如能够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浓郁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当代所需的“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融入

  工匠精神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体系性构建,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当代高等教育重要内容。在大学校园当中,对于学生思想体系构建最为深刻、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就是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效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将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对于进一步弘扬和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均具有积极意义。相比较传统的利用课堂的形式去进行传授来说,此举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再加上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去了解工匠精神的积极性。

  (三) 深入落实教学制度改革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支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在现阶段的大学生管理当中,要改变以往的仅仅是将学生的成绩以及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局面,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应从制度建设上小功夫,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在课程设置、实践实习、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德育教育的内容,采用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工匠精神教育渗透,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次,以工匠精神培育为载体和抓手,倡导全体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互动、合作创新,教学相长。最后,作为政府,应当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创造机会,利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文化,感悟工匠精神。对于实践教学开展得好的企业,可以在税收减免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一系列优惠措施。

  当前,在我国逐渐形成“大国尚技”的浓烈社会氛围里,中华传统工匠精神所涵蕴的师道精神、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延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表征,更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强力推进,使得各界对高校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的呼吁越来越强烈。高等教育承担着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及职业伦理素养的培育,承担着培养未来“工匠”的社会责任。探讨中华传统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互为关联的本质,将工匠精神有效内化于学生心中中,既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顺势而为,又是当代中国一个时代性和思想性兼具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吴穹. 从工匠精神的回归谈国民素质的锻造[J].北京教育.2016(11).

  [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辨证法研究.2015(31).

  [3]喻文德. 工匠精神的伦理文化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6(6).

  [4]刘建军.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5]黄盈盈. 论工匠精神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6(17).

  [6]胡建雄. 试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 及其培育路径[J]. 辽 宁 省 交 通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2016(4).

  作者简介:周长明(1982-),男,江苏盐城,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

  孙慧卿(1987-),江苏连云港,博士在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及供给侧结构调整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0108。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