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更新时间:2017-09-18浏览:评论: 条

  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 唐林生

  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 唐伟峰

  作者简介——唐林生,男(1963——)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唐伟峰——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教师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6号(东校区)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唐林生收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中学;培养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素质与能力,它是认知,探究、创新的根本,是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也是所有教育的核心与关键。现今我国的教育发展,已经把思维能力作为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提到了日程。在新课标中,历史学科就明确写道:"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为。"[1]但这个问题至今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讲,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出现清晰地概念、路径、方法与好地效果。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熟知它的内涵与外延,需要从历史学科上予以准确把握与界定,需要从事物的客观性与逻辑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成长规律上寻求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采取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一,历史思维及特点

  思维是借助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间接地和概括地反映。即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来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智力活动。除了这些共性外,各学科也有各学科的特性。历史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社会科学,要把握历史思维,就必须先了解和把握历史学科的特点。一从要素来看,构成历史基本要素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它们是历史活动的主要形式和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问题的思维上,必须要有清晰准确的时空观念,任何历史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具体的存在与发展的时空,不能混淆与模糊,否则就是一团浆糊;与此同时,必须要有发展观念与节点意识。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与发展中;不是所有的人与事都记入历史,能记入历史的人物与事件都是历史重要发展阶段与节点上具有标志性的、起重要作用与影响的人物与事件。这个阶段与节点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和历史评判的坐标与尺度。二,从功能来看,一是还原历史。要正确地认识历史,必须要全面和详细地掌握所有的历史信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相,这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基础。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历史因为文献记载和保存的不足,以及历史观的问题,让历史的面目残缺不全,真假难辨,也就成了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障碍之一,所以历史学的任务与功能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通过文献的、考古、辨伪等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再现历史的真实。二是解读历史。即如何科学地认识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历史运动的规律。它是历史思维的核心。即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去解读和解构历史的人物与事件,这里牵涉到的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就是世界观、历史观。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才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所以我们的历史思维,主要体现在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历史现象上。三是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它是历史思维的本质所在。历史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揭示历史的真相、本质和规律,更重要是面向现在、面向未来,准确把握当下、清晰的展望未来,让古今连为一体,让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变得可企可盼,让历史经验与教训,成为我们自身成长、发展的养料,让我们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这就是历史思维所展现出来的学科特性与涵义。

  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思维的本质就是一个从共性到个性,再从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共性就是已知的概念、原理与规则,个性就是一个新的事物与问题。这里涉及到的首要问题是概念,类、差异。概念是思维的细胞,类属与差异是事物区分的核心,这是思维训练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它让我们明白各个事物是什么。其次是从事物的运动与联系中寻找事物的本质。解决事物为什么?怎么样?第三,从同类事物中的比较、分析与归纳中寻找事物的共性与规律;从单个事物触及旁类事物,上升到理论层面。第四,知古鉴今,通达未来。体现历史的价值与意义。把历史的经验与规律与现实的人生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我们拥有一双慧眼,看清眼前和未来的路。这就是历史思维训练的四个层次。

  1、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弄清概念是学习和思考的前提,也是思维训练的第一步。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也是我们学习和掌握事物的基础,是我们进行事物辨别、区分,判断的核心。我们的思维就是要运用概念去进行辨别和区分、判断与推理。概念不清,我们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考。历史被称为百科全书,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法学、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等人文社会学科,同时也包含自然科学;相关的概念既多且复杂。仅就历史史论概念而言,以学科划分,政治学概念就有革命、国家、民族、国际关系等,经济学概念就有贸易、关税、生产力、技术等,文化概念就有艺术、文学创作、艺术流派等。对于如此多的概念,不论从学的角度还是从教的角度与阶段都要尽可能地弄懂,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积累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且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是一个思维的实际体验与训练过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而在我们实际的学与教的过程中,是缺乏这种意识和训练的。老师在灌输中只讲到是什么,很少讲到为什么,更没有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为什么,所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多数停留在事物的外观和片面的属性的认识上,似懂非懂,也就无法准确地掌握与运用,更不要说举一反三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让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思维的好习惯,在个性与共性中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而这个教学在初中就要扎实地推进。比如讲生产力,这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抽象,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在这个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它的个性,然后引导学生去进行归纳、抽象出它的本质与共性。比如同样一块地,让学生分成三组,模拟在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状况下进行劳动与生产,重点是生产、生产要素与生产能力,让学生围绕这个重点去进行比较、区别,除了找出不同以外,更重要的是把它们的共同点抽象出来。原始社会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与木器,封建社会使用的工具是铁器和牛力,资本主义社会使用的工具是机器和电力。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是工具不同,劳动效率不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这些不同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发现,最难的是要把它们的共同点找出了。即要引导学生抹去三个不同时期生产的个性,仅仅思考生产的共同要素,也就是要进行生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人或者劳动者,劳动没有人参与,不叫劳动;要劳动空手是不行的,手里必须要有人制造的工具;最后一个就是劳动什么?即劳动的对象。这样,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就这样抽象出来了。这不仅使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概念,而且也受到了很好的思维训练。

  2,从事物的运动、联系中去寻找事物运动的本质。

  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是单个事物,不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与论证。它是社会事物,不仅处于不断地运动发展中,而且还有着极其复杂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要认识历史事物,诸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需要从它们的本身的运动与诸多关系中去认识与解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运动是事物存在的形式,运动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结果,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它们又同一,又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而人类社会活动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与斗争。因为历史的进步与落后都由一定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等组织来代表,都是通过他们的言行、实践来体现与实现。总会有一些代表人物为他们的利益与主张代言,总会有些历史事件来表现它的力量与较量。这些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与阶段。而进步的主导的力量则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力量,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总会经历由少到大,由弱到强,它们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与发展方向。这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本质与核心,把握它,任何纷繁的历史现象在我们面前变得轻松、简单,都能科学地解读。如王安石变法,被称为“中国11世纪著名的改革”运动。那么怎样看待王安石的变法。首先我们要弄清的第一个问题是王安石是个什么样的一个人,它是北宋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是个改革派的代表,这个问题就把这个人物的阶级属性就搞清了。仅搞清这个问题远远不够,还要把事情搞清楚。即是个什么事情,为什么要做,结果怎么样。任何社会问题与矛盾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与阶段都有其特殊性,而当时的北宋出现什么问题呢?最直观的是政治危机,主要表现为内忧外患,统治虚弱,其实也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反映。具体说来,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此外,还存在“冗费,冗官、冗兵”问题而造成政府与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这个问题反映到宋朝政府内部,就出现了两个对立的派别,即改革派与保守派。改革派主张变法图强,抑制地主富豪,利国利民,保守派则认为古法不可变。这两派力量的强弱,对这场统治阶级的社会改良的成败会产生最直接的或根本性的影响。从现实层面来看,王安石的改革派由于最初得到了皇帝宋神宗的支持,变法得以进行。在封建社会里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实施当中,因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极力反对与阻碍;同时因变法缺乏有效的组织与保障,比如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 宣传、发动、试点等方面的准备不力,削弱了变法的效能与效益。尤其是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使其失去了强大的社会基础。结果,宋神宗在反对派对新法和王安石的不断的攻讦和诋毁中动摇,迨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被废除,变法失败。那么,我们对王安石变法如何看呢?,它的本质是一场社会改革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保守派的力量强大,特别是改革派的政策失误和措施不力,最终还是失败了。

  3,从同类事物的比较中寻找事物的共性与规律。

  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然而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在历史的学习与研究中,我们还必须具备掌握历史规律的思维能力。掌握规律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解决新的历史问题。那我们如何去把握历史规律呢?这就要求为我们学会对同类历史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比如拿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我国无产阶级革命作比较。两者都是成功的社会革命。不同的是,俄国的道路是城市暴动,过程简单;而中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过程曲折艰难。怎样去比较、分析呢,首先要抓住的要点是,革命为何会进行,怎么进行的;革命要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涉及的主要问题有:组织领导,革命的力量,斗争的方式,革命的道路等问题。现在我们隐去中俄革命的差异与具体的表现,仅从共性的角度去思考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必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第一,必须要有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正确领导。即这个党能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解决革命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列问题,引导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第二、统一战线。坚决依靠工农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分化和瓦解敌人,这是革命的力量源泉。第三、武装斗争。用革命的暴力彻底打碎反革命暴力,这是革命的根本方式。这就就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规律。推而广之,任何社会革命的成功必须要具备成熟的客观条件和成熟的主观条件,还要要符合社会革命斗争的规律与原则。

  4,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历史是前人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历史是前后相继,上下贯通、绵延不断。所以历史学习也需要我们具备通达自我、通达现在、通达未来的思维与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学习的价值与作用。通达自己就是自觉地以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为指导,学会做人、做个高人。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在“明明德”、在“亲民”中,“止于至善”,达到我国古人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与境界。[2]即在规范自己的同时,不断地超越自我,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会做事,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把不平凡的事,做的平凡。即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切忌对平凡的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对重大的工作,骄傲自满,目空一切。通达现实与未来,就是联系实际,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今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准确把握当下,让历史的错误与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变得更加理性与自觉。以中日关系为例,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层面去思考中日关系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症结与解决的办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交往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如鉴真东渡和阿倍仲麻吕遣唐,也有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友好交往增进了两国人民的感情,促进彼此进步与发展,而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全球化的今天,彼此之间的依赖进一步增强,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大势所趋。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发展告诉我们,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但是,随着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日方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大开倒车,使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日本,也不利于中国。 为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和坚决斗争。

  这就是历史思维及其思维培养所包含的内容与意义。要做好这个工作,就必须遵循它的学科特性和思维特性,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的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四书章句集注》[M]朱熹中华书局,2011,1

  作者简介——唐林生,男(1963——)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唐伟峰——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教师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