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力的研究

更新时间:2017-05-17浏览:评论: 条

  许瑞瑞 颜云生 伍岳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241000)

  基金名称:教研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金号:2015zjjh079

  关键词:就业思想;人文素养;就业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脚步越来越快。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就业问题关乎了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稳定。同时,就业问题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顺利与否,间接反映了我国的经济状况。人们已经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看到了高等教育竞争的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

  一.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至2016年,毕业生人数突破历史新高达到了765万大关,根据相关政府报道公布数据及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显示,其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92.2%,相比于2015年同比提高了0.5%,但仍相当于有60万应届毕业生没有就业。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的应届毕业生,再加上出国留学回国及往届没有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7届约有1000万大学生竞争同一个就业市场。

 

  人数众多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客观原因,另一个客观原因还包括传统的教育模式及专业设置已逐脱离社会需求。主观方面我们要从学生本身现状分析:

  1.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从小学到大学,学生都被动的接受父母,学校的教育,进入大学,脱离了强制的管束,他们越发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而后将这种心理带入职场求职,不清楚适合自己的岗位,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求职的过程中,盲目求职,也无形中增加了求职的失败,对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心理上也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2.畸形的就业观

  当今大学生毕业后常出现好高骛远的心理,在求职过程中一味关注工作区域,工资薪酬,而忽略工作专业本身。在招聘会现场也可以发现,公司位于发达地区的招聘办公桌前,毕业生应聘人数明显多于来自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或公司。甚至在面临求职的过程中,企图利用父母亲戚的人脉关系解决自身工作,存在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在这种畸形的就业观误导下,也给大学生求职过程增加更多的阻碍。

  3.核心竞争力并不明显

  同时我们却又发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抱怨找不到工作,竞争压力大,另一方面企业“高薪诚聘”却招不到满意的员工。两者中间产生的巨大鸿沟,其关键原因是当今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的职务要求。同时,对长期的工作而言,就业只是缓解暂时的生存压力,而具备就业能力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即便后期市场环境发生改变,也具备跳槽,重新应聘的能力。所以当务之急,提高大学生就业力显得尤为关键。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力分析

  大学生就业力

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实现其就业理想,实现自身本领,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就业能力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在社会在大学里获得知识和发展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可大致分成三个模块: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人文素养。其中人文素养包含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创意和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能力等。在三种素质模块中,人文素养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用人单位选择应聘者时考虑最多的。从2015年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价调查
中可以看出,除专业基础知识是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的重要的因素外,人文素养也是用人单位考虑是否录取应聘者的重要因素,其中包含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刻苦踏实精神等方面。

 

  表1: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的考虑因素(%)

  重视程度选项第一因素第二因素第三因素提及率(合计)

  1专业基础知识3319.711.764.4

  2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19.819.512.651.9

  3道德修养16.615.28.540.3

  4责任心9.51613.739.2

  5团队合作精神1.54.31520.8

  6毕业学校的名气8.64.63.716.9

  7刻苦踏实精神3.44.67.215.2

  8社会适应能力2.63.98.515

  9持续的学习能力2.84.67.414.8

  10创新精神0.925.68.5

  11实际动手能力0.41.52.64.5

  12组织管理能力0.72.61.14.4

  13人际交往能力0.21.32.23.7

  根据上述用人单位反馈的统计结果,也给提升当今大学生就业力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方法探究

  1.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指导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更多倾向于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但现阶段单一的人才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大学生涯是学生走上社会的重要阶段,也是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关键时间。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指导,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好从学生转变为求职者的心理准备。然而,在中国众多高校中,大学期间进行大学生就业思想指导的并不多。许多高校都缺乏专业的职业咨询人员或有专人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北京一所重点人文经济类高校调查表明

,受调查的205名学生中,62.2%的人没有接受过就业思想指导,32.8%的人接触过相关思想但未重视,只有4.9%的人接受过指导并将其思想运用到求职工作中。

 

  正确的就业思想指导,能从学生就业的现状本身,让学生清楚未来所面临的社会挑战。提前做好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建立相关的未来职业目标,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同时,根据往届学生求职路上碰到的难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心理疏导及观念树立,拓宽就业过程中的思路,理性择业。

  2.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就业力

  在大学生涯中,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根据大学四年的教学安排及心态变化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问题,为走上工作岗位提前打好基础。一年级刚进校,学生多对大学校园充满憧憬,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多半会进入到一种迷茫的状态,从而迷失学习目标。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并开展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二年级期间应多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技巧等,鼓励学生多参与日常社会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竞争和技术活动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前2年的学习生活,学生已经对未来就业有了大致的方向。三年级开始,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专业喜好来选择他们的未来发展方向(就业、出国和为研究生考试做准备)。在这个时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参加相关课程,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鼓励他们创业,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掌握基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传统的研究相比,鼓励和培养学生进行研究可以带来更多的主动性和参与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同时,指导的课程还包涵有关法律、法规,如何与用人单位沟通,以及如何写一份好的求职信以及提高面试技巧等。此外,大学可以鼓励学生的自主创业来实现就业,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政府政策扶持及资源共享。将人文素养培养贯穿大学四年,将其整理为一个整体系统。

  3.增加实训阶段,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本质是帮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熟悉相关工作内容,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提前拥有了工作经验。使用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提供给学生进入社会的缓冲时间,做好心理调整,克服心理障碍,当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施 莉.从就业能力的视角看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教育探索,2009(1).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U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3]赵颂平.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21).

  [4]N Wen.Discussion on the Methods and Experiences for Improving 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China.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1,7(4)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