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更新时间:2016-06-22浏览:评论: 条

    蔡文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则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建立一套客观、完备、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目前完全学分制仍处在探索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乏,无法有效地评价完全学分制是否真正实现灵活、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培养目标[1]。

  本论文完全学分制进行研究,分析出完全学分制在现行教育中的优势劣势,构建出一套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定量化分析上升到定性化分析,持续改进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价值。

  一、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完全学分制的概念

  完全学分制突破了专业选择、课程选择、修业年限、学习计划等的界定,并融合导师制、双学位制度、学籍管理制度、主辅修制、学分绩点制等,丰富教学管理制度的内涵,结合系列化的规章制度形成完整的有机体。因此,灵活管理、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发展成为完全学分制的灵魂[2]。

  普通高等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可以为教学质量带来六大方面优势:(1)培养教师的竞争意识,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参与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进而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2)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增强学习效果,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积极推进高校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探讨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4)完全学分制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和选择有利于培养多规格、多层次、新型的多元化人才。(5)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6)大大提高学校教学资源的共享率,避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

  (二)完全学分制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1、基础设施问题

  完全学分制教学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比较复杂,需要基础设施的完备。由于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导致教学硬件设施短缺,这些都影响了完全学分制的推进。

  2、师资力量问题

  完全学分制给高校师资力量提出更高要求。首先教师的授课质量需要提高。其次,要求教师熟悉多个交叉学科和新型学科。最后,教师的授课内容要能让四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接受。此外,生师比失衡也为完全学分制的推行产生了障碍。

  3、专业课程选择问题

  完全学分制来源于选课制,在课程选择上没有真正体现出自由。学生通常不允许自主选专业或者中途不允许换专业,在专业选择方面限制比较多。此外,选修课设置的内容不够丰富,使学生选择面临局限性。

  4、教学管理问题

  完全学分制这种管理制度高度灵活,淡化了年级班级的界限,学生对专业、课程、导师、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的自由选择等,使得学生流动性大大加强。因此,建立一套成形的、成熟的完全学分制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改革,能支撑高校整体教学管理工作正常运行。

  5、学生自觉性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学生对选修课的内容不够重视,对课程、专业的选择也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凑满学分容易毕业。学生在选择过程中对自身的目标并没有准确定位,跟风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行为散慢等不良现象。

  6、学生自我掌控修业年限与社会认可度方面的问题

  由于学生所需要修满的毕业学分较高,必修课的学分所占比例又较大,提前修满学分毕业还是很有难度的。对于那些想避开就业高峰期或因留学等原因选择休学或延迟毕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被用人当做问题学生对待。

  7、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

  教学评价方面,学校并没有一套专门适合完全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常是相互借鉴或适当更改以往的教学评价指标,评价项目不够全面,有交叉重复现象。对于评价的结果并没有进行公开,对评价结果的奖惩制度也不是很明确,使教学质量评价过于形式化,没有实现预期评价意义。

  二、完全学分制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完全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相关问题的访谈和调查的综合分析可知,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在我国高校的实施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对构建出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有重要意义。

  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成三方面,即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教学效果:教学环境指诸如人际心理、组织制度这样的人文环境和校园软、硬件设施等物理环境,它们是完全学分制良好实施的先决条件;教学管理是教学的核心环节,一般高校会从课程管理、教室管理、教师队伍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籍学位管理五方面来概括;教学效果是对完全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的直观反映,可以从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能力发展三个方面体现出来[3]。

  综上可知,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三者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

  三、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一)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要适应完全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完全学分制确立了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逐步实现与国际通行教学管理制度接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调动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因此制定该体系质量监控的目标、内容及方式应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理念而不断做出调整,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实行多元化管理以适应学生在校内学习、出国学习及休学创业等多方面的需求;实行开放性管理以适应学分制下各类教学资源对学生开放的现实要求;建立校院两级学生学习辅导中心,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等。

  2、要适应完全学分制下的保障措施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对教师的人均开课门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建立教学型职称岗位,鼓励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专心本科教学;需建立教师教学岗位与科研岗位之间的有效转换机制;需改革现有的教师遴选、考核、奖酬和评价制度,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开高水平课程。学校各职能部门必须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如调整学校作息时间表,实行连续排课,适度延长图书馆、实验室和饮食供应的服务时间等,需要充分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积极作用[4]。

  3、体系的构建要体现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的结合

  完全学分制下的监控体系是科学、有序的监控过程,体现外部评价(IAQ)和内部评价(EQA)的结合,是确保完全学分制实施下去的重要手段[5]。

  完善教学质量内部评价(IQA)制度。完善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组成的综合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固定评价指标+课程自设指标”的学生评教制度等。

  建立教学质量外部评价(EQA)制度。委托外部评价机构或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对包括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培养方案、考试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主要培养环节的质量进行评价;委托外部评价机构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评价。

  (二)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

  评价体系指标的确立是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先决条件。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受到评价指标的直接影响,在对指标进行确立时要选出能够反映教学本质的、客观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6]。本文严格遵循完全学分制下教学目标,结合目标分析法,参照完全学分制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模型图,逐级分解总目标至具体可测的子目标群,结合了目标分析法与特尔斐法共同制定出了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从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三个角度划分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然后再对每项一级指标细划分,制定出二级指标(见表1)。

  (三)评价体系权重的分配

  权重充分体现评价指标的重要度,用于衡量某一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作用的数值。由于每个指标有不同的作用,需要为各项指标分配权重。分配权重时要尽量做到精确、客观,密切关注赋值的大小与指标的重要程度,实现动态实时的匹配[7]。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与指标的权重有直接关系,由表1所示。

  表1 完全学分制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一级指标一级权重二级指标二级权重

  教学环境0.29人文环境0.17

  物理环境0.12

  教学管理0.33课程管理0.07

  教室管理0.05

  教师队伍管理0.07

  教学质量管理0.09

  学籍学位管理0.05

  教学效果0.38学习成绩0.10

  学习态度0.13

  能力发展0.15

  权重合计1.00——1.00

  (四)评价体系标准和等级的确定

  教学质量评价涉及到的内容比较零散,层次较多,单纯依靠评价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很难做到评价的全面多元[8]。评价标准将某一指标具体化,细化为不同质量等级的判断准则。

  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两者关系密切,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在评价中,评价标准是评价指标的价值衡量尺度,没有标准,我们很难对教学进行客观准确的价值评价;同时,没有指标,标准的制定也没有实质意义,评价指标是评价标准的基础。除此之外,两者有着相互对立的关系,评价指标在某些情况可能转化成评价标准,而评价标准同样有可能转化成评价指标。

  合理的评价等级与分值体系需要能正常反应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建议将其分为了优、良、中、差四个级别。每个级别对应的分值分别为85-100,75-84,60-74,0-59。在评分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与评分标准给定分数段内的具体分数。综合分值则由等级的评分分数和该指标的权重的乘积得来。

  参考文献:

  [1]龙光涛.遵循教学规律 增强创新能力[J].时代教育,2015(8):46-47.

  [2]孔祥丽,洪艳瑜.“完全学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4-5.

  [3]王悦.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101.

  [4]陈火祥.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两课”教学改革[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3):87.

  [5]朱雪波.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63-64.

  [6]徐中兵,徐金华.对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90-93.

  [7]李洪波.完全学分制基本问题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2002(3):57-60.

  [8]刘昕,刘海鹰.完全学分制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131-133.

  基金项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年校级教改项目。

  作者简介:蔡文娟(1985- ),湖北省广水人,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