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更新时间:2016-02-24浏览:评论: 条

  作者简介:董双印(1986—),河北邢台人,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 驰(1990—),四川乐山人,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董双印 李驰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关键字:辅导员制度;高校;启示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教育的重要方式。六十余年来,高校辅导员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其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社会环境、网络的迅猛发展等,均在客观上为大学生的管理、为辅导员的工作以及队伍建设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制度的理论视角出发,演化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变迁,从中总结、归纳出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从而为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及完善提供理论研究的崭新视角。

  一、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进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六十余年来,经过实践的不断探索,辅导员制度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本研究透过历史的瞳孔,审慎地探究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六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尝试探索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化规律。

  1、萌芽及确立时期

  早期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源受到苏联影响,周恩来于黄埔军校期间建立了党代表制,“三湾改编”后建立了连以上建立党并开展活动,1929年后党代表统一更名为政治委员,1931年更名为政治指导员。我国军队早期党代表和政治指导员制度的设立,为党广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配置政治协调员从事学员思想教育,这就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前身。为维护国家局势稳定,1952年新中国提出教育要为政治服务的理念。1953年4月,政治辅导员制度在清华大学正式建立,这成为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产生的标志。随后,各地高校陆续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政治辅导员,基本上都采用“双肩挑”的形式,专职辅导员非常少,相关规章制度也处在探索和建设之中。这个新生事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凸显了她的勃勃生机。

  2、初步发展阶段

  1961年,我国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提出要在高等学校设置专职政治辅导员。同年,教育部对专职政治辅导员的编制、来源进行了明确,这对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可操作平台,其时限规定也加速了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建设。1965年,教育部以法规形式对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工作职责及待遇等作了明确规定。该时期内,全国高校普遍建立起了政治辅导员制度,其中多数仍为“双肩挑”形式。从工作性质上来看,政治性是当时辅导员制度的重要特征。政治指导员制度在新中国成立的近15年间得以稳步发展,既适应了当时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发展需要,又是高校政治制度的成功探索与实践。这一时期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是我国辅导员制度发展的成功开端。

  3、 恢复与改进时期

  “文革”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提出和人们思想的解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现实的迫切要求。十年“文革”期间,在“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干扰下,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停滞。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恢复统一高考制度后的诸多高等教育方针政策。同年10月,教育部起草修订了文件,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得以恢复,并在全国高校开始普遍施行。“文革”产生的不良影响,导致政治辅导员大量缺失。随后,《关于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的出台,均指出高校必须按照一定比例配备政治辅导员,要求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或兼职政治辅导员工作,使得辅导员制度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该阶段中,人们思想大解放,大学生思想的多样化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形成需求冲突。1983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面临着严峻形式:教育者数量不足、业务能力及思想素养无法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部充分考虑后在全国各高校中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随后,先后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以及《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两项决定均明确指出: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工作者纳入教师编制,确保各大高形成“少数专职+多数兼职”融合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自1988年起,高校界中首次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务评聘工作,此后,该项工作即发展为常规工作。该时期内,大量出台的文件对当时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因兼职辅导员人数众多,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4、发展和完善时期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政策规定、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制度得到了不断发展与完善。1989年,邓小平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重视和加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一时期,部分高校采取了从保送研究生中选取优秀学生,先到院系担任政治辅导员1至2年,再继续读研究生。部分高校从优秀青年教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拔配备班主任。此类举措均有效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完善队伍激励和保障机制,有效解决了多年来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

  2006 年 4 月,全国第一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大会讨论了有关辅导员的角色、职责和素质要求等各方面问题。2006 年 9 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 24 号)(以下简称《规定》)颁布实施,这是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定》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职责、配备与选聘办法、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方面问题,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详细规定了辅导员的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能力特征、基本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要求,培训要求、职业守则、职业知识等。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并详细规定了相应等级中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方面应该达到的标准。该规定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了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二、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经验启示

  客观总结辅导员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探求规律,把握方向,将更有助于辅导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本文进攻上述梳理,将辅导员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作如下总结:

  1、辅导员工作应提升为专业学科

  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基础上,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构建专门的辅导员工作学科,探索其自身规律,为辅导员制度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辅导员制度建设与辅导员工作学科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目前,国家对专职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学位予以大力支持,并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也规定了与辅导员学科建设相关的问题。无论是培养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还是加强辅导员工作科学研究,都显示出了在制度层面对辅导员工作学科的重视。而对辅导员工作学科的重视程度,又能够反映出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水平。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过失败的教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松时紧,甚至被削弱,缺乏坚实的学科根基,辅导员工作被悬在半空,尤其是80年代末“政治风波”所带来的惨痛教训时刻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敲响着警钟。反思这一教训所带来的经验,一方面要在思想层面和实践中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更要在理论层面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研究,为辅导员制度建设构筑坚实的学科依托。

  2、辅导员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变迁进程来看,高校辅导员制度变迁始终紧紧围绕在“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中。建国初期,为应对新时期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制度的内容包含着强烈的政治诉求。无论是198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还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都认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贴近高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群体,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两个《意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期工作及其指导思想点名了要点,也深刻的凸显了高校辅导制度始终围绕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学生时代特征的变化,依靠传统教育方式明显已无法取得有效成果,必须时刻把握学生动态,了解当代学生的心理成长趋势,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需求,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辅导员制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3、必须注重提升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

  早在辅导员制度建立之初,清华大学递交给高教部、人事部的请示报告中就提出辅导员的选拔必须是辅导员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优秀的同志。辅导员制度从建立至今,其相关的规定、条例经多次修订,但辅导员“又红又专”的选拔与培养标准是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辅导员队伍在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担任的责任及作用非常重要,必须注重被选拔人才的业务能力及政治素养。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标准》中也详细规定了辅导员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沈东华,薛艳. 中美高校辅导员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3:25-27.

  [2]黄蓉生,杨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与师资队伍政策30年发展论略[J]. 高等教育研究,2014,04:72-78.

  [3]王孙禺,谢喆平. 学生辅导员制度与“红色工程师治国”——中国高等教育中一项政治精英生成制度的考察[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6:18-29.

  [4]靳玉军,李晓娟. 高校辅导员近30年来的角色演变及其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10,01:73-76.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