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开启品德课程中历史教学的“三重门”

作者:鏈?煡 时间:2018-01-05 阅读:( )

  盛晓英 史冬梅

  【关键词】历史知识;教学目标;课程知识;知情合一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整合了大量与历史有关的教学内容,涉及祖国的历史文化、城乡巨变、交通历史演变等各方面的成就,还有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世界战争等历史片段。

  那如何通过历史知识这根尘封的弦,拨动学生的心?这是很多品德老师不断自我追问的问题。我认为,品德课程植入历史的内容,与单纯的历史教学是不同的,其侧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记忆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要立足品德教育。历史内容的学习只是一个桥梁,最终的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和谐建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中的历史知识点散而多,涉及面大而广,教师自身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对目标定位把握不准,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 一重门:目标局限——“山重水复疑无路”

  对于教学,教师应该有一本目标的“明细账”,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顺利开展教学的保证。然而,大多数教师在目标定位时明显呈“茫然状”,往往被教学内容中显性的知识目标所“迷惑”,出现目标把握上的偏差,或过于强化知识目标,或主次不分甚至颠倒,或目标要求定位过高等。

  在教学《战争何时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这节课时,教师意图通过对战争所造成的无数灾难的介绍,使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儿童因为战争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丢掉性命,从而使学生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并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在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朗读课文中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段落,并填写交流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教师拓展“在此后的六十多年中,又陆陆续续爆发了一系列局部战争,说说你了解哪些局部战争?这些战争又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呢?”教师原本是希望学生能对现代局部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有更进一步的理性的认识,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生对于现代局部战争的危害的了解还是停留在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的基础上,没有本质上的突破。

  此案例中的教学目标看似不错,但显然没有思考目标是否切合实际情况,教师仅仅从感知层面来要求学生认识战争的罪恶,而没有要求学生动用多种感官、采用多种学习方式、从多条途径来了解战争给全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将学生的认识提升至理性的高度。

  开启之钥:量体裁衣——有尺有度确立目标

  布鲁斯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确立教学目标是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这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没有准确把握,那教学过程中出现偏差也就难免。

  越是知识性的东西,越是可以通过讲授获得,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可完全通过讲授获得的,往往要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去体会、体验、领悟,通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潜在的积累而获得。学生需要在参与一定任务和活动的基础上去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去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最后再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因此教师在编制教学目标时不能拘泥于教学参考,还要做到“形散而神聚”,重组灵动的、相互联系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维目标。就本课而言,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以修订为: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现代局部战争的大致情况。

  2.收集反映战争灾难的图片、报道、视频,在展示交流中了解战争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感悟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害,认识战争反人类的本质。

  3.关注战争中儿童的生活现状,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儿童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丢掉性命,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表示深切的同情。

  4.懂得和平生活来之不易,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当然,由于教材特点不同,每一课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有的可明显体现三维目标,而有的只能重点体现其中两项目标。我们要从教材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

  ★ 二重门:知识茫然——“乱花渐欲迷人眼”

  品德教材遵循“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构建模式。历史知识以“散点”的形式分布在各个单元中,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大部分教师会被教材中的知识点“迷乱”了眼睛,胡子眉毛一把抓,尽可能把知识讲全面、讲详细、讲透彻,却把历史知识为品德教育服务的目的抛在脑后,这种“面面俱到、走马观花、蹚浑水的热闹”,其实是与有效教学相距甚远的。

  例如,有老师在执教《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罪证,在课上开展了一个“声讨日本侵略者”的交流活动。教师的意图是通过创设这样的交流活动情境,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到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而让惨痛的历史事件震撼孩子的心灵,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然而整个交流活动并未达到预计的效果,学生对历史事件交流的时间太长,且形式单一,多为文字,仅有个别学生配有图片,导致整个过程并未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价值观引导都没有到位。

  开启之钥:“史”“实”对接——有张有弛藉古观今

  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知识点,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我们要把历史和今天联系起来,执教老师一方面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寻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资料,在课上播放给学生观看,从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这个基本史实;另一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程历史内容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形成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历史知识内容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走进历史,实现“史”“实”对接。走进历史,教师要尽力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品读,让学生走进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思考历史,指导当下,培植人性。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教材中物化为文字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活动,增强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和趣味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习《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观看相关影视资料了解当时日本在中国各地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此基础上,通过1931年两国版图对比、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再让学生通过针对当下的钓鱼岛事件、抵制日货事件的辩论进一步领悟到回顾历史不是为了牢记仇恨,血债血偿,要激发孩子“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纯洁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强烈的“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意识。通过让德育贴近现实,做到时代感与历史感的有机交融,做到“观史如身在其中”。正如鲁洁教授所说:“品德课教学要实现归宿性回归,品德课中的历史知识教学最终也要回归生活。”這样,也很自然地做到“史”“实”对接,提高了教学效果,让学生从幕后转到台前,让历史人与学生心灵相会、情感共鸣。

  ★ 三重门:知情不一——“半江瑟瑟半江红”

  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品德课程整合了品德、行为规范、历史与文化等大量教育元素。但历史毕竟与现实有时空的隔离,引领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情感、认知历史事件的价值是有难度的。因此,一些教师把历史教成了枯燥的、乏味的、冷冰冰的知识,致使历史知识与情感分割开来。

  例如有教者在执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因为此课包含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共一大”“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这半个世纪的历史事件,讲解起来特别困难。于是,教师的前半节课成了“中国革命史讲座”,接下去就是记忆教材中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历史意义等,机械地讲教材,背教材,课堂气氛非常沉闷。然而,在课的最后,教师却情绪激昂,带着学生一起大声欢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这一句呼喊,并不是来源于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

  开启之钥:融情入理——有声有色借情悟史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一种细节呈现的方式,准确把握每节内容的德育目标,紧紧抓住情感因素,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新的认知“秩序”,感受到历史中那让人感到“心跳”的内容,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得到进一步发展,以达成教学目标。美德的形成是主体的情感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熏陶与感染形成一定的秩序,是细节体验得到不断升华的过程。用情学史来达到情感与历史的共融,借情悟史来做到知与情的统一。

  在教学前,可以借助教材中“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寻找, 让历史来到儿童眼前,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真实历史中寻找相切合的点去解读历史。仍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教学为例,完全可以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收集资料:寻找中国人的斗争史等小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采访爷爷奶奶,古今生活做比较。在查询资料的同时,学生对一桩桩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感受,由模糊到清晰,从深刻到强烈。

  再比如在教《隔海相望》(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讲解两岸骨肉亲情割不断这个问题时,可以选用新闻报道中的真实事件——“台湾大学生为湖南小弟弟捐骨髓”“中国大地震,台湾自发捐款”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海峡两岸人民互相关心、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撞击,把历史转变为现在进行时态,情感也随之升华。其实历史与现实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搭建一块能进入历史又能回归现实的跳板,让历史离学生近些、近些、再近些,就能起到借古知今,用历史育今人的作用,这也是历史性教材的另一种价值所在。

  我们努力通过“准备定位目标,有效整合知识,融情感于知识”这三点对策来开启历史知识教学的“三重门”,让学生真正通过历史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从而达到“以史明理”的道德价值的目的。让《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变成一面镜子,不仅照亮渊远厚重的过去,更照亮无法预知的未来。

上一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与教学实践

下一篇:小议素质扩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