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让学生经历丰富的统计过程

作者:鏈?煡 时间:2017-09-04 阅读:( )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90~92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常见的生活场景中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和呈现数据,在收集数据、记录和呈现数据的过程中,会优化一般的方法。

  2. 能够初步懂得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对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体会分类收集数据的作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

  3. 让学生在合作、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黑板上放一些三角形和正方形,用纸全部遮住。

  师:下面我们做个比眼力的游戏。这张纸后面藏着一些三角形和正方形,给你2秒钟的时间观察,请你估一估哪种图形多?

  生:答案不唯一。

  师:能不能想个好办法让我们一眼能看出哪种图形多?

  生:把它們对齐了排一排。

  请学生上台演示。

  2.师:果真一眼看出三角形多,好办法!把它们分一分,排一排,再对齐了,这样就能一眼看出哪个图形多了。真方便!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作分类整理。

  【评析:一年级“分一分”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会把一些物体用不同的方法来分一分,将三角形和正方形一一对应排列,学生已有这个能力,从游戏入手,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后面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二)分类整理,探究新知

  1. 师:我们来到同心圆里看一看,仔细观察,你看到童心园里有哪些人?再仔细看一看,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呢?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估计提出下面的问题:

  (1)图上有几个老师?有多少个学生?

  (2)有多少人在看书?有多少人在下棋?

  (3)男的多还是女的多?

  ……

  【评析:鼓励学生就情境图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落实新课标里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教学目标之一,助推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提升。】

  2.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想知道男的多还是女的多?有什么好办法让我很快地就能看出来呢?

  生:把他们排一排。

  师:他们指谁?

  生:男和女。

  师:也就是说先把图中的人分成男和女两类。像这样形成表格。这样就看得更清楚了!

  师:可图中的人又拿不下来,不方便排,怎么办呢?

  生: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人。

  师:真棒!你打算用一个什么符号来表示一个人?

  生:钩、三角形、正方形、圆圈……

  教师示范

  师:(从图最上面开始)这是一个男的,我们就在表格男的后面画一个钩,接着这又是一个男的,我们还在男一行的后面画一个钩,猜一猜我接下来要记录谁了?

  生:右边女的。

  师:为什么?

  生:我们要按一定的顺序记录。

  师:你和老师想的一样,我们就在表格女一行的后面画一个钩。在同一个表格里使用同一种符号来记录。说着说着我都忘记哪些已经记录过了,怎么样可以清楚地知道图中哪些已经纪录过了?

  生:在图中找一个就划去一个,记录一个。

  师:好办法!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和我合作,我报一个、划一个,你听一个、记一个。下面的同学看老师报的全不全?同学记录的对不对?

  分析:从记录结果中,你知道了什么?还可以知道什么?

  【评析:要想知道男的多还是女的多,有前面游戏的迁移,学生立即就能想到分类,再去排一排。让学生感觉到现在学习的分类是在统计背景下的分类,今天的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是基于问题解决的需要,让学生感觉到统计的背景是从问题出发的。由于图中的人不可移动,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可以用符号来代替。对于记录数据的方法,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由于学生年龄偏小,能力较弱,这里老师有效示范,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 师:一张表格解决了很多问题,我想知道学生有几人,从这张表中看得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看来不同的问题要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现在应该怎样分类呢?

  4. 同桌合作,像刚才那样,左边同学在图中报一个、划一个,右边同学听一个、在表格里记一个。展示作业,交流。

  重点讲解:

  (1)展示不一样的记录符号。(记录的多样性)

  (2)展示上下对齐的符号和不对齐的情况。(哪种一眼看出谁多)

  (3)有的用相同的符号来记录,有的用不同的符号来记录。(哪种更方便)

  追问:从记录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5. 师:我想知道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多,从这张表格中看得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那现在应该怎样分类呢?拿出作业纸独立完成。

  分析:从记录结果中,你知道了什么?还可以知道什么?

  【评析:教者有效的课堂追问,学生发现一个问题对应一种分类,而且得到一种结果。要解决新问题就要重新分类,重新收集、整理数据。分类收集、整理数据是统计过程的主体,也是本课的重点。有了前面的示范,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首先同桌合作,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合作,加深收集整理数据过程的印象;然后过渡到独立完成,在大组交流中取长补短,完善收集的过程。】

  (三)回顾整理,反思过程

  1. 统计过程的梳理。

  追问: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过头来看一下,刚才我们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分类整理的?我们首先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在脑子里想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接着根据不一样的问题将图中的人进行了分类,最后一边做记号一边记录。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板书课题)

  2. 理解分类整理数据的好处。

  谈话:现在大家一起来比赛,看谁的反应快,能很快地说出答案。图中男人数多比女的多几人?(你是看哪个表格几)学生多还是老师多?(你是看哪里的呢)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少?(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的)

  小结:通过分类整理,知道这里各有哪些人,分别是多少人。这里,我们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提问:问题不同,分类标准也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但它们什么是一样的?为什么?

  【评析:回顾与反思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在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时,教师不仅关注学生问题是怎样解决的,记录数据时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更要关注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这样有助于学生梳理怎样获得经验,获得哪些经验,对获得的经验加以内化,更加深刻地对收集和整理数据过程的认识与感悟。】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 学生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看看这些积木。我想知道哪些形状的积木数量最多,可以怎么做?蓝色的有几个,又该怎么做呢?

  讨论后第一和第二組完成左边的表格,第三和第四组完成右边的表格。

  展示:这位小朋友这样整理记录可以吗?

  提问:从这张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虽然它们的分类标准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但是这两个表格中,什么是相同的呢?

  交流:把这一堆积木进行分类整理,什么会相同呢?(总数)

  总数一样,说明我们分类整理的结果是对的,如果总数不一样,说明什么?(至少有一个分类整理的结果是错误的)也就是说,计算总数可以检验我们分类结果是不是正确的。

  2. 学生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除了积木,再来看看这些精美的邮票!仔细观察这些邮票上都有些什么?(面值、图案等)你打算怎样分类整理呢?请大家选择一种分类标准将它们整理一下。

  【评析:联系紧扣提出问题—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解决问题这样的主线,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这样引导学生不断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慢慢地掌握不同的问题按合适的标准来分类的过程和方法,把有关统计活动的经验慢慢地积累起来,培养数据分析意识。】

  (五)回顾交流,总结延伸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发现对同样的物体进行分类整理时,要根据不同的问题来选择准确的分类标准。现在我想知道班上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可以将全班小朋友怎样分类整理?班上的同学还可以怎样分类?

  三、总评

  《数学新课标》(2011年版)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其次要让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 ,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结果;最后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

  1. 分类的目的是什么

  “分类”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统计方法,稍复杂的统计,都需要分类。史宁中教授说过,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首先就是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需要收集数据。在一年级“分一分”一课和今天的内容有着本质的区别。本节课的分类要有一定现实情境,教学时我们要关注分类要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还要关注分类的对象是数据。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问题的需求来进行分类,而不是“你准备怎样分”。“老师比学生少几人”这一问题更不能当作解决问题的题型去教学。分类要根据所解决的问题,明确分别标准,需要“不重、不漏”涵盖所有对象。

  2. 怎样收集数据

  本节课的主要数据,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例题图,获得数据信息。其实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数数就能解决问题了,有的直接写数字记录下来,这样容易遗漏、重复,所以必须教会一种收集数据的方法,把学生过去的数数经验上升为根据问题收集、整理数据的本领。分类整理得到的信息,需要及时记录。记录时一要分类记,二要利用符号记录,一个符号表示一个人。同一个表格里的符号要一样,至于是什么符号,不必做统一要求,可以多元化。教学中师生合作按顺序报一个、划一个,听一个、记一个,这样课堂教学精细化,因为学生不是整齐划一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示范要到位,这样收到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这节课由扶到放,争取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大发展。

  3. 如何分析和回顾

  学生收集与整理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分析,这是重要的统计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分类整理的结果去解决的问题,体会问题不同,分类标准也不同,它们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感受统计带来的价值。每一张表格都要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还能从这些分类结果中知道什么”,只有让学生经历对简单数据的观察、对比、分析,他们才能感受到这些数据中所隐藏的信息。例如,从男的有8人、女的有7人,可以想到一共有15人,男的比女的多1人,女的比男的少1人。从5人看书、4人下棋、6人做游戏,可以知道一共有15人,下棋的人最少。通过比较,学生感觉到虽然问题不同,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但是总数一样的,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回顾与反思是学生深化认识统计方法,积累统计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刚才我们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做过哪些事情”,这样的回顾提问指向明确,学生自然有话可说,在回顾中突出分类整理数据的现实意义,强调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再次体会三次整理的结果有什么相同的,为什么,从而认识到可以通过计算总数检验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让学生对反思更完整、更有丰富的体会和认识。

  作者简介:

  马奇飞,江苏省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扬州市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扬州市“中青年教学骨干”、扬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执教的《认识11~20各数》一课,被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资源库收录,曾获江苏省第十三届“蓝天杯”数学教师会课一等奖、扬州市“百堂精致课”特等奖。多次执教市、区级公开课和示范课,主持参与市级课题研究,撰写的多篇论文、教学案例在市、区级评比中获奖,并在《小学教学参考》《内蒙古教育》《教师》《扬州教育》等杂志上公开发表。本节课是2017年江苏省第十三届“蓝天杯”数学赛课实录。

  张秀花,江苏省特级教师、扬州市教科院教研员、江苏省“蓝天杯”特聘专家,江苏省小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扬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荣获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省厅“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省教育厅“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主讲教师,省政府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扬州市“领雁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目前主持两项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上一篇:Floppy and the bone

下一篇: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