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回归生活化教育,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4-17 阅读:( )

  朱卫东

  (安徽省淮北市朱庄实验小学 安徽 淮北 235000)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知行合一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体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各种思潮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小学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防止误入歧途。为了使小学生所学的知识指导其实践,影响其行为,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回归生活化教育,从而不断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

  一、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作用

  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思想发展的起点阶段,在此阶段,学生们虽然正由受人约束、无意识向自我约束、自我意识的方向发展,但其对正确思想品德的认识、理解、分析和判断还不充分、不明确,非常需要我们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我们要改变传统授课模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感受到社会上的真善美,能够自我判断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行为,并从心理上利用道德的力量约束自己的行为,抵制不良道德行为,最终实现学生对正确思想品德的认知、反省,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二、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依据

  1、新课改理念是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基本要求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其个人生活就是社会活动的个体化,社会活动就是个体生活的集体化。因此,无论是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还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在本质上,我们都是在引导小学生在生活经验或社会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是两者强调的范围不同而已。前者比较关注学生从小范围的直接生活经验中学习,后者则比较关注学生从大范围的直接或间接生活经验中学习。所以,我们提出思想品德的教育应回归生活化,其实就是在贯彻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即把“生活与学习、社会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主张。

  2、知行合一是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知行合一”由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提出。这里的“知”是指人的思想意念和道德意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动和道德践履。“知行合一”要求我们不能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知行脱节或知而不行,而是要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应基于学生生活而开展教学活动,因为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思想意念和道德意识,即所谓的“知”,然后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反观和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道德践履情况,即所谓的 “行”,促使学生将个体的“德知、德行、德情”发展与群体道德发展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积极道德情感品质都能得到强化、协调发展、持续进步。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化教育的路径

  1、遵循小学生心理特征,制订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制订教学目标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前提和要求,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前,同样需要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社会,强调各种价值观兼容并包。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思想品德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并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来制订具体化、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小学生能够认可和理解。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制订的教学目标就要具体,不能太抽象,要现实,不能太完美和神圣。比如我们虽然提倡付出和贡献,但我们仍要教导学生只要个人行为不危害他人利益,我们就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又如我们在教育小学生要乐于助人时,要引导他们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而当他们热心帮助别人时,我们要给予鼓励、表扬,从而提高他们助人的热情和积极性。

  2、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导入环节要生活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我们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而言,我们同样需要关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为了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整节课都能比较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如我们在学习“我的家人与我的伙伴”时,可以让小学生向同学及老师介绍自己家中有具体哪些人、分别有什么爱好、自己名字的意义等。一般来说,父母在给孩子起名字时,都会寄托一定的美好期望,那么我们让孩子说出自己名字的意义时,一方面可以让其他同学记住该同学的名字,理解其蕴含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小学生对父母及其他长辈的爱意的理解。基于上述目的,我们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位学生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都蕴含着父母或其他长辈对自己的期望,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家人,理解他们对我们自己的爱意。”我们以小学生最熟悉的名字作为导入,他们将迅速地思考自己名字的意义,从而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

  3、注重教材与小学生生活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材所选的教学内容都具有丰富的内涵,且富有育人价值。但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时仅仅照本宣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不会那么深入、具体,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为此,我们必须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是非常适用于生活实际的,而不是抽象的教条理论。如我们若仅仅结合教材案例向学生说明诚信就是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说话算话,学生可能会觉得教材案例不太可信。若我们让学生提前去市场上询问几位买菜者和卖菜者,将询问的结果带到课堂上讨论,那么他们将能具体地感受到什么是诚信,并付诸实践。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化实践,切实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它不仅伴随我们终生,而且也始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1]。众所周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的,环境不同,其思想认识和品德境界也就不同。那么,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除了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养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参与一些生活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其道德品质。如我们为了让学生养成“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思想品德,我们可在周末时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献爱心,让学生在帮助老人收拾住所、照顾起居的过程中,深刻地领悟到老人生活的不易和艰辛,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对老人多给予温暖和照顾。

  四、结束语

  国之根本在教育,教育之根本在德育。自古至今,我国教育一直把德育放在优先位置。作为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以学生的生活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将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史淑芳.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研究[J].学周刊,2016,33:159-160.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