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时间:2017-02-22 阅读:( )
[摘要 ]中国高等教育由规模建设进入内涵建设的新常态,功利主义的追求导致高等教育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必须意识到人文素养是高层次人才的必然要求,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帮助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我和社会的协调进步,也是复兴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为此,高等院校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以及评价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 ]高等教育新常态;人文素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6)060020051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高等教育新常态
的内在要求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让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进入规模化阶段,市场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高校专业设置的急功近利。“高等教育‘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人才的知识结构单薄。” [1 ]强化行业需求的专业知识教育本身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专业中心的导向影响了高等教育中对人的关注,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进而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发展,甚至把高等院校当作熟练工人的培训机构,忽略了大学育人和科研的任务,高等院校在迎合社会的同时迷失了自己的定位,追求专业对口造成了人才知识单一、结构单薄。就业导向片面追求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功利化的政策导向导致了高等教育的短线回报追求和短期行为,教学过程中作为“人”的学生的内涵、素质、心理、情感等基本因素在专业知识的挤压下日趋消失,人才和职业技能合二为一。“‘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进一步削弱了当代大学生本已薄弱的人文素质基础。” [1 ]安心于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失去基本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合作沟通意识以及世界眼光的人才,在漠视历史、安于现状、消極逃避中失去人才应有的素养,不可否认,当下的大学教育注重科学实用价值而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是不可回避的话题。100年前,蔡元培在反思中国传统教育的困境时,提出高等教育应该注重世界观培养和美育,“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人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间、利己损人之私念,已渐渐消沮者也” [2 ]。在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占据主流的当下,蔡元培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世界观培养和美育的思想远远超出了工具论教育理念,可谓高屋建瓴、振聋发聩。
时至今日,高校规模扩张、学科整合和布局已基本完成,注重质量和内涵建设急需提上日程,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专业、与世界一流大学对话成为当下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在稳定规模的前提下,如何优化资源、调整结构、提升质量、发展内涵成为当下高校教育的新常态。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成为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现代知识分子已是高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当代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同于技术学校培养的技术工人,高校理应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桥头堡;对当下大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情感、心理、合作意识等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成为高校教育新常态下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前沿话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对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成为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教改的方向。
2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2.1大学生人文知识教育是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第6期苗俊玲丛鑫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探微
教学研究2016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人才既包括各类专门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更应该是在各领域领军的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有该领域内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带动、推动该领域的进步。但是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都需要丰厚的人文知识积淀,这是他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也是他们正确、恰当地与社会、与人、与自然和谐交往的基本保证。
所谓人文,宽泛的说可以概括为人在自然界留下的痕迹,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辞海》)。“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文化,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文被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浩然正气”、“忠君爱国”、“感时忧国”、“民族大义”等不同内涵的阐发基于不同的时代文化需要,也是人文不断丰富的见证。当代大学生是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基地,是未来人才竞争的前沿阵地,有必要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思维锻炼、心理素养、合作意识、领导才能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相关的知识和训练,加强文史哲和艺术修养的学习。职业能力和精神情趣、心性修养要同样重视,这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
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是当下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制定的培养人才的基本标准。人才当然要具备能够满足工作领域中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人才不能仅仅如此,人才还应该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是人才的内在标准。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知识技能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自身情感、心理、人格以及理性的发展和完善是人成为自我的基本前提;人才和工匠不同,他不仅仅能做什么,还要清楚想做什么、为什么要做等超出技能之上的价值层面的问题。人才要有自己的目标、清楚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主动进取的人,是一个对自己当下和未来有着清醒意识的理性的人。人才还要能够和历史对话,从历史中汲取文化的营养和经验教训,在文化自足和自信中实现了解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人生规划。人才必须能够清醒自觉地树立自己的行为目标以及预制适应的可行方案,应该具备执行能力和反思能力、职业技能和合作意识、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这才是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而这一切实现需要相应的职业能力,更离不开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执行1999年6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目标。
2.2人文素养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培养的人才最后还需要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在社会中工作、生存,基于专业的职业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更体现为发现和把握机遇、知人用人、团队合作的眼光、气度、意识。人才当然体现在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上,但是态度、心理和意识等做人的基本素养也是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中国学术不外乎教人三种能力,做人、做事、做学问” [3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学术更加看重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顺序,在今天的信息社会,更应该强调做人,因为复杂的协调合作已然远远超出了传统社会,甚至可以说“做人”已然是“做事”和“做学问”的前提,因为无论是做事还是做学问,首先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完成,团队协作是成功最基本的条件之一,这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在学理和实践上都是一致的。做事、做学问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做人更多体现为一个人心智、情感的成熟度,在交往中,人的气质风度、人格态度则是决定结果的重要因素。
冰山模型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只是“基准胜任力”,通过简单的职业培训就能够实现,而“动机”、“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等内在的素养则是深层次的“鉴别胜任力”,这些素养才是决定人的个性、能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只能通过长期的教育才能形成的人格修养和情感意志 [4 ]。这一理论对反思当下高等教育功利主义取向有着发人警醒的意义。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在今天看来已经远远背离了扩招的初衷,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向过分强调了教育的功利性,就业率导向让高校和职业院校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日渐模糊,对大学生情感、心理、情操等内涵教育的忽视不僅仅困扰着高校的学生工作和专业教育,也已经在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社会适应性差这方面体现出高等教育重专业轻素养、重理工轻文科的偏颇。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在理想信念、品格意志、审美品位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都为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高等教育不是熟练工人的培训基地,而是通过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基准胜任力”和“鉴别胜任力”并重的教育理念,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人才。缺乏表达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没有前瞻的眼光和团队领导气质,游离于环境之外的人才,只能是“废柴”。
2.3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要求科技兴国、经济发展需要专门人才,更需要民族文化的自信,一百多年来的中西文化冲撞交流,在曲折中寻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和途径。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言谈举止,重建中华文化、复兴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实现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中西方人文知识的学习,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寻找当代中国文化的新发展。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担负着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强大学生自由、责任、诚信、担当等人文素养教育是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内在要求。
3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探索3.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大学教育的内容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所以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的大学人文知识教育首先要增设中西文化、艺术审美相关课程,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目前,强化专业教育的倾向让人文素养教育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开设的《大学语文》或者人文社科类选修课,与其说是增加学生的素养,不如说是增加老师的负担。所以亟需增加文史哲、中西思想史、科技史、艺术类课程以提升大学生在心理、情感、历史、艺术方面的知识积累,这些课程和知识不是解决具体的问题,但是却可以解决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终极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课程教学之外,教学内容的设定还可以根据同学们的诉求,开设中外文学经典、科技史、名人传记、艺术欣赏以及当下文化热点的专题讲座,以对话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激发大学生对精神话题的兴趣,在学习和交流中实现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经典文学和思想的交流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要提供作为一般知识的文化语境、相关社会生活、文化史资料,为大学生提供汲取人文养料的空间;热播剧、热点文化现象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话题的讨论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去伪存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审美品味。
3.2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好的教学计划还需要合适的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范式亟需改革以适应当下信息时代学生知识结构、获取渠道以及社会的需要和传播知识的方式,“重点是打破‘以知识传递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的传统教学范式,彰显现代课程教学的三大理念,即学术性、民主性、协作性,同时注重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5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人文素质课教育更多是课堂主体,课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主动参与,学校只是在政策推动、鼓励方面做出原则性的引导。一定要在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期待之间找到节点,同时要考虑当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改变传统“讲—听—考”的单一教学方式,适当加强学生的参与,在互动中实现知识的传递和素养的熏陶。尤其是涉及审美素养和人生问题的内容,应该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不同时代的价值变化,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思想和审美方面逐渐成熟,通过启发、研讨等方式实现与人文教育内容和目标相符合的教学方式和过程,实现人文知识教育过程的人文关怀。
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和文化讲座是对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尤其是一些专题讲座,能够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实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笔者多年开设“大学校园文化热点”选修课,通过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需要,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大学生心理、大学生情感、大学生理想等专题讲座,很好实现了课堂内外相互促进、校园和社会的有效互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其对文化、心理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无论是“诺贝尔文学奖”专题讲座的举办还是“海子诗歌艺术节”的参与以及各种热播影视剧的讨论会、读书会的举办,都是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的对话和碰撞,是课堂人文素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和课堂教学一起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传统人文知识教育的被忽视其实和人文知识教育自身的定位也有一定的关系:人文知识和专业教育的脱离让人文知识教育日益空疏,所以人文知识教育还要考虑专业知识背景,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补和促进。人文知识教育是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不是脱离专业教育的空中楼阁。强化和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最终在人才综合素质的终极目标上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知识、能力、素养等层面实现统一,从而让人才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3.3多元考核的有效性
学校在人文知识教育层面的忽视还体现在学校管理方面,进而影响到学生对重要课程和非重要课程的理解。落实到课程的讲授,就是学生对付、老师疲于应付学校的督导和学生的评价,最后的结果就是成绩看似很好,人文素养教育却变成了对此类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颠覆,其后果可想而知。有必要从学校的制度层面、教务管理层面重视该类课程的设置、讲授和评价,让学生和老师在心理上重视起来,强化此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位置,加强过程管理,从制度上保证此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位置。
考核和评价是高等教育新常态下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系统的整体评价指标是检验教育结果和目标实现程度的需要,也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基础。当下的考核方式往往强调结果,而且是注重知识性,所谓的理解,也就是课堂记忆的准确与否,一张试卷最终的分数就是一个绝对的结果,就算引入水平测试的分级标准,最终考核结果的凭据依然是记忆和理解。在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丰富性、标准的多样化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尤其是如何强化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倡导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就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规格、内容、途径和评估方法,探索对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行考核评价的有效手段和方法,研究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以促进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6 ]。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注重知识的记忆,更多是個人的理解和感悟,同样教育其结果往往因为个体的性格、心理、经历乃至个人人生目标设定的差异而大相径庭。考核的方式应该在多元化和以鼓励为目标的层面上考虑教育的效果。在教师评价之外,可以加入学生个人的认知评价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自我认知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对知识获取的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一次反思,是高等教育对学生自我认知教育的一次实践,也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认知差异的机会;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则能够体现同学们对环境的理解和评价,在对他人的评价中必然存在着对自我的再认识,最后教师可以根据过程评价和考核评价完成对同学们的综合评价。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很好的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对过程的重视,也能够实现对人文素养教育效果的检验。同时,可以引入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不仅仅是知识记忆和理解的评价,可以把过程教学纳入评价指标,把学习态度、组织能力等纳入考核指标,强调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领导沟通能力,在这个层面上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建立综合考察和评估学生学习志趣和特点的评价体系,形成更好的挖掘学生发展潜力的机制” [7 ]。从目前把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到立体化的总和评价体系的引入,评价不仅仅是对学习效果的考量,也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用发展的思维看待学生的学习。“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他们的未来发展。既要关心学生成才,也要关心他们成人。” [7 ]基于成才的专业教育和基于成人的素质教育不是矛盾的,在评价体系上完全可以把“成才”和“成人”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样的“人”、“才”是全面发展适应今天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 杨跃民.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135137.
[2 ]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J ].新青年,1917(8):1820.
[3 ] 钱穆.中国学术通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
[4 ] 王建民,杨木春.胜任力研究的历史演进与总体走向 [J ].改革,2010(12):138144.
[5 ] 赵德武.高等教育新常态与教育改革创新 [N ].光明日报,20150106(3).
[6 ] 龚爱蓉,蒋璇新.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395.
[7 ] 陶全胜.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1104.O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new mormal of higher education
Miao Junling, Cong Xi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Hebei 066004,China)
Abstract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 from the scale of the construction into the connotation,in the course of which the pursuit of utilitarianism course the lack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t must be realized that humanistic quality is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high level talents. Good humanistic quality can help people to better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harmonious progress of self and society, revival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chieve the Chinese dream. To this end,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be deeply explored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and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new normal in higher education;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teaching reform
上一篇:试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社会角色
下一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常态化研究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612)人喜欢 2018-04-21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探究
(518)人喜欢 2018-04-18高考改革下对中学地理教学变化的分析
(1161)人喜欢 2018-04-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改革的启示
(430)人喜欢 2018-04-18多元状态混合式教学对运用型大学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云南XX学院为例
(489)人喜欢 2018-04-16移动网络学习在成人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416)人喜欢 2018-04-16雨课堂在分析化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551)人喜欢 2018-04-10雅斯贝尔斯教育本质观下生命课堂的建构
(569)人喜欢 2018-04-10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问责制的核心及其启示
(333)人喜欢 2018-04-10机械专业教学实践改革和专业群建设路径探索
(335)人喜欢 2018-04-092025福建、江西、山东思维导图故事记单词:奇速
奇速英语冬令营开启,助力学子英语能力提升!
2025浙江、安徽思维导图故事记单词:奇速英语的
2025上海、江苏思维导图故事记单词:奇速英语的
冬令营来了!让你爱上英语,快来体验奇速英语的
2025辽宁、吉林、黑龙江思维导图故事记单词:奇
奇速英语冬令营:从兴趣到习惯,培养英语学霸之
2025山西、内蒙古思维导图故事记单词:奇速英语
奇速英语冬令营:提升英语学习乐趣与效率趣味教
冬令营惊现高效记单词法,奇速英语教你轻松学习
2025天津、河北思维导图故事记单词:奇速英语的
奇速英语冬令营:激发英语潜能,创新研学之旅启
2025思维导图故事记单词:奇速英语的高效秘籍
我是如何解决单词记不住和英语阅读错误多,快速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个性化:单词速记、AI口语、作
英语时文阅读图书大升级!解锁奇速英语个性化时
英语教师大会揭秘:不背单词不学语法,每天15分
奇速英语冬令营:寒假英语研学的新选择,带你体
2025青海、宁夏、新疆奇速英语思维导图记单词:
2025陕西、甘肃奇速英语思维导图记单词:让故事